“去年利润1000多亿,纳税额3363亿,任职经历中认识了217个税务局长,总部税务6个人,要处理3万亿的收入,3363亿的税款,人数远远不够。”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财务部处长尚胜利表示,为了应对庞大的税务管理,中石化建立了税管员培训制度。
不过,还有更多的国内大企业有同样的税务人员配备不足问题,但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4月26日由中国税务报、北京市注册税务师协会、中国注册税务师同心服务团等三家单位主办的“税务风险防控高峰论坛”上,多位企业税务主管人员、税务系统官员及学者均指出,目前我国大企业仍存在明显的税务人力不足的情况,带来了潜在税务风险。
外资几十人税务团队,内资少则一两人
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司调研员吴廷高透露,大企业税务自我管理能力往往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从国家税务总局已经选定了首批45家大型企业作为国家税务总局定点联系的大企业管理情况来看,他个人认为,外资管理情况要好于内资。
“其中一个客观原因就是,外资企业都有一个税务团队,有20、30人,甚至更多,内资企业虽然有税务处,但是从业人员很少,少则1、2个,多则3、5个,无法强有力地进行全集团的税务管理,有些企业没有税务总监,还依附在财务部门,目前华为有税务部,但这也的企业少之又少。”吴廷高说。
如果企业一旦发生税务风险,后果则相当严重。吴廷高分析说,这不仅会带来财务净损失,同时还会损害到企业声誉损失,对上市公司而言还会带来股价波动。
吴廷高认为,除了上述人力不足的原因外,造成企业税务风险的客观原因还有大企业的跨地区经营常遇到收税执法不同的情况。目前我国执行的是条文法,而非判例法。地方出于抢税源的一些目的,各地对条文理解不同,执行也不同。
大企业因为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甚至境外,需要跟各地的税务部门打交道,感觉到税法适用有弹性,就可以通过和税务部门之间的博弈获得额外的利益。
吴廷高认为,与大企业的生产经营创新相比,税收立法相对滞后。
尚胜利认为,企业税务风险有来自内部也有来自外部。外部的主要有审计署审计、税务部门稽查等,内部则有管理风险。据他介绍,中石化开发了中国石化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希是从源头上把风险点找出来,生成风险清单,并请总会计师签字,从源头改正。这一系统开发2年,最近将要落地。
税务资源紧缺令企业有“钻空”余地
任何性质的企业都具有逐利性,即便是国有企业也不例外。而税款越是高额的大企业,则有更大的节税空间。如果税务部门执法不严,就容易带来税款流失。
吴廷高认为,存在这种“明知故犯”侥幸心理的企业尽管是极少数,但仍存在。大企业普遍跨区域经营,一些地方执法不严,企业容易也容易将税法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
而相对应的是,则是“捉襟见肘”的税务资源。吴廷高如此描述税务资源的“紧缺”,“一个人要管几百甚至上千户,基本处在被动管理,电话都打不过来。这种被动管理能够让企业把找上门的事项解释清楚就不容易。”
尽管这些国家税务机关以及加强了每年的稽查力量,相较于庞大的纳税群体,稽查户数仍然有限。不过,稽查反映出个人所得税的问题比较严重,非增值税之类的大税种。
吴廷高建议,在税务风险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企业也需要强化健全管理机制,希望在中组部、国资委等部门的配合下能够建立税务总监。
此外,他特别提及税收执法的统一规范。“不统一给企业带来很多困难,这要从总局层面协调起来。目前我国没有判例法,所以要把条文解释得更加细致。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我国财税监管层已经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文件,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等六部委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此后连续发布了10多个配套管理方法,共同构成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本文来源于网络,明税律师整理、转载,如有疑问请联系newsletters@minterpku.com或者致电01059009170
0 Comment